1.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工作程序
巴黎釋意學派翻譯理論將口譯的工作程序分解為三個步驟,并分別描述為:1)在原語語音符號的接收過程中,啟動語言外知識,使之與語言知識相結合,建立原語語篇層次的意義;2)丟開原語措辭,即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記憶原語所表達的信息;3) 以目的語為載體,對原語信息進行編碼,并發布 譯語。(鮑剛,1998:201 —228)
交傳時口譯的各個程序呈“歷時性”線狀展開,譯員的譯語發布永遠是在原語講話的片斷或全文結束之后,譯員工作時所享有的時差相對于同聲傳譯譯員能支配的時間差要寬裕得多,而且幅度變化不大。這就使得交傳譯員更容易啟動認識知識,克服原語詞匯和句式的束縛(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理解原語發言的篇章意義;同時這也便于譯員在口譯筆記的幫助下,借助短時記憶力記憶原語信息,為即將到來的譯語發布提供方向標示和記憶線索。
同聲傳譯時,口譯各程序間相互疊加,具有“共時性”特點,即:講話人的原語信息發布與譯員對原語信息的接收、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譯語產出等口譯各程序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發言人不斷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譯員也“如影隨形”、 “亦步亦趨”地將剛剛聽到的原語信息源源不斷地傳譯給目的語聽眾。這時,譯員毋須象交傳譯員那樣去努力記憶和摘 記原語發言的內容;同時,由于時滯被壓縮或消失,譯員對原 語的接收、理解、記憶和譯語的組織、整理、發布與監聽、修正過程都被最大限度地壓縮了,譯員無法等到發言人完成一段講話、闡明其觀點后再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信息有條不紊地組織發布譯語。一般情況下,同聲傳譯譯員的譯語發布稍稍落后于原語講話,但是譯員不可能將這一時差恒定地保持到譯 文發布完畢。實際情況是:在傳譯開始時,譯員的譯語產出總是落后于原語講話,但是隨著原語講話的深入,譯員在其百科知識和主題知識的幫助下,運用雙耳語音內心填補完形、雙耳語義配合互補技術,可以迅速地填補理解中的空白,并能夠對原語講話內容進行持續不斷的有效預測。同時,由于 原語講話語篇意義的明確顯現一般要落后于字詞和句子層 意義的顯現,因此,真實場景下的同傳譯語發布會以不確定的時差時而領先于原語講話、時而落后于它、時而又與之并駕齊驅。譯員對這一時差幅度的把握往往會根據原語講話的題材、體裁、語速、講話的方式(念稿發言還是即興發言)以及譯員本人對原語的理解程度、譯員的個人愛好等因素來確 定。譯員們會將其幅度的大小控制在聽眾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以不造成“冷場”為宜。
2.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對譯員注意力分配的影響
交替傳譯時,譯員的信息接收和譯語發布是先后分開進行的,即:每一時間段譯員只關注一件事。交傳的這種工作方式有利于人腦的智力運作機制有效地計劃和執行注意力的 集中和分配方案、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和對象,避免譯員傳譯 時因為“一心多用”出現顧此失彼、心力交瘁的狀態。
同傳時,譯員的原語信息接收和譯語產出是一對同步進行的“共時性”雙作業活動。這一活動中來源語和目的語的聲波會相互干擾,造成譯員大腦的聽覺和語言中樞對這種智力 運作方式的適應性障礙,進而影響譯員大腦注意力的集中、分配,以及大腦對注意力的方向和對象的有效控制。(Badde-Iey, 2000:1 — 13:鮑剛,1998:267 —276)結果,這兩套語音符號的可辨性降低,譯員原語接收和譯語產出的效能受到影 響。當譯員試圖將接收到的一定程度上已經模糊不清的語音 與語義建立起某種聯系,以便形成詞匯、句段乃至語篇層的意義時,由于顧此失彼的注意力對語言和副語言信息關注不夠,導致語境提示的缺乏,進而阻礙譯員對原語信息的理解, 而理解的困難又會進一步影響到聽辯的結果……。原語信息 的接收和聽辨、對未現信息的預測、雙語的轉換和譯語的發布、譯語的監聽與修正,這一連串如“疾風暴雨”般洶涌而至的多重任務相互交織、重疊、干擾,給譯員帶來持續不斷越來 越多的壓力,致使譯員腦活動能量短缺,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注意力。面對源源而至的原語信息,譯員若難以把握迅速、有效的譯語組織、發布、修正的機會,將造成譯語發布的困難甚至停頓。其具體表現為:譯員在多重任務同時造成的巨大 壓力下顧此失彼,結果只能說出“只言片語”,或是“胡言亂 語”,直至保持“沉默不語〜這一切在同傳譯員的訓練過程中 是屢見不鮮的。
3.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譯員的記憶方式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都要求譯員擁有超乎尋常的記憶力,但兩者在記憶的方式上仍有差異。交替傳譯為異步進行 的口譯活動,交傳時譯員盡管有熟練的筆記技術的幫助,他 仍然需要在聽辨過程中調動自己的短時和長時記憶力,努力 將持續數十秒至數分鐘的原語信息在腦中保留至譯語發布 完畢。(Gile, 1995:168—169)因此交傳譯員需要有很精確的猶如“照相機”般的記憶力,這是交傳譯員必備的關鍵素質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交替傳譯的成敗。
同聲傳譯為同步進行的口譯活動,譯員在原語講話進行的同時,緊隨其后將原語信息翻譯給目的語聽眾。這時,譯員 只需借助瞬間記憶(偶爾也會動用短時記憶)就能勝任工作。
4.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過程中的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現象
交替傳譯與同聲傳譯在譯語搜覓階段都存在著譯員思 維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的現象。這一獨特的口譯思維程序與負載著隱性信息的關鍵詞語濃縮形式有著一定的“不完全脫離”的關聯,并且與那些本質上屬于非語言代碼性質的、負載著抽象概念、意像、情感、感受、直覺以及其他語言外信息的 各種載體有著“完全脫離”的關聯。(鮑剛,1998:212 — 213)
交替傳譯時譯員在原語講話結束后才開始口譯,他有較 充分的時間來完整地聽辯和理解一段講話的語篇意義,因而 易于在譯語搜覓時丟棄原語詞語外殼,專注于以目的語詞語 為語言外殼再現原語講話的意義,即進入巴黎釋意派所推崇的“意義翻譯”的理想境界。
與交替傳譯有別的是:同傳譯員總是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就開始翻譯,因此,他很難完全擺脫剛剛聽到的原文字詞、句式的影響,將自己對原語講話的理解即刻補充、完善到語篇層次。同傳時,譯員瞬間記憶力的跨度是有限的,如果譯員接收到的原語字詞不能立即與譯員的語言外知識相結合,產生出具體語境下與主題相關聯的意義,那么這些孤立的字詞就會很快從瞬間記憶中消失。在同傳實踐中,當原語講話剛 剛開始,或是當原語意義或情感的表述尚未充分展開,其內 涵意義無法即刻明確預料時,為了避免原語信息的丟失,同時也為了填補譯語發布過程中因譯員理解不足出現譯語空白,譯員必須在那些一瞬間無法概念化的語音符號從瞬時記 憶中消失之前,以代碼轉譯的方式將它們迅速譯出。因此,同傳譯員難于在脫離原語詞語外殼的基礎上,以完全獨立于語言等值的方式進行理想的意義翻譯,同傳譯文總會夾雜著一些機械代碼轉譯后形成的語義等值。實際上,“同聲傳譯的總和就是重新表達和代碼轉換。”(瑪麗亞娜•勒德雷爾,1992: 198)
5.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譯語發布及譯語質量
(1)譯語發布
交替傳譯時,譯員在講話人講完一個段落、闡明一個觀 點之后才開始翻譯;因此,相對于同傳,交傳時譯員有個有利條件,即:他在將原語信息譯出之前,已經知道發言者的論點輪廓。這樣,他便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根據目的語受眾的思維和語言表達習慣,對他業已領悟到的信息快速重組,然后以目的語受眾習慣的方式篩選并組織起更好的譯語表達。同一個譯員當他從事交替傳譯時,其譯語的發布會更順暢、語言更簡練、更富有邏輯性,譯語質量也比較穩定,譯員由于失誤 和漏譯需要對譯語進行修正和補充的幾率要小得多。
同聲傳譯時,原語發言和譯語發布幾乎同步進行,譯員不得不在剛剛獲知原語講話的只言片語,但其語篇意義遠未 明晰的不利情況下,將語言知識與語言外知識結合起來,從原語詞匯和短語意義出發,以管中窺豹的方式,對原語講話欲表達的意義和情感不斷作出預測,為合理、準確的斷句提供依據和保證。因為迅速而又準確的斷句是譯員掌握同傳的主動權,使自己的理解從詞匯、短語層迅速上升到句子、段落、篇章層的關鍵。譯員“按照自己聽到原文的順序,不斷地把句子切分成單個的意群或概念單位,再把這些單位比較自然地連接起來,翻譯出整體的原意。”(張維為,1999:41)同傳時,譯員由于斷句不當,造成譯語滯澀甚至錯誤時,譯員必須采取重譯、改譯、補譯等措施迅速加以補救。
(2)譯語質量
在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過程中,譯員只有一次聽辨的機會,譯員用與來源語完全不同的目的語詞匯和句式結構發布譯語,并力求譯語一次成型。譯員目的語發布的速度、譯語涵 載信息的密集度和準確性取決于譯員的聽力理解水平。影響口譯譯語質量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原語講話內容的不可預 測性、譯語產出的時間限制、原語講話的題材和體裁樣式、話 語結構、原語發布的方式(即席發言還是念稿發言)、原語信息的密集度、講話人的語言水平、講話口音、速度、聲音接收 和傳輸設備的工作狀況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譯語的產出質量。(Gile,1995:172-177)
從事交替傳譯時.譯員對原語講話的理解相對比較完整,對其語篇意義的把握要好過同聲傳譯譯員,這便于他翻 譯原語講話的意義。交傳譯員可以較從容地發布譯語,這有助于他控制譯語發布的語速、語調和節奏,其譯語中的代碼 轉譯和逐字翻譯的成分要比同一講話的同傳譯文中的比例要小,因為他畢竟還有有限的時間來篩選、組織更好的譯語 表達。一般情況下,交傳譯文比同傳譯文的可接受性高譯員在傳譯過程中因失誤而需要進行補救的時機相對來說要少, 譯語較為通順、達意,而且簡練、富有邏輯性,其整體質量比較穩定,更加接近筆譯的效果。
同傳時,譯員好似一位戴著鐐銬的舞者,不得不以一種發言者強加的陌生的話語速度發布譯語。所以同傳工作的質 量更易受原語發言的速度和方式(即席還是念稿發言)的影響,譯員很容易疲勞。同聲傳譯是在原語信息不全時開始的, 其譯語的產出既按照正常語速推進,又間或有試探、猶豫、等 待、解釋、補充和更正。隨著原語發言的展開,譯員在聽辨一 語義查檢一代碼轉譯的積累過程中,調動自己的語言和語言 外認知知識將孤立、零散的詞匯(組)層意義連綴加工成符合 語境和交際常識的意義。也就是說:譯員每個瞬間記憶跨度 所構成的單個較小的認識整體不斷地進行著合并,小的意義單位不斷地組合成較大的意義單位,較大的意義單位又相互 結合成更大的認識整體。這樣,譯員辨聽到的意義單位便從 詞匯、句子、段落層逐步上升到語篇層。隨著譯員對原語理解加深,原文的意義進一步明朗.譯員的預測也隨之變得更加 準確。當意義翻譯和代碼轉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譯員的譯 語就變得逐漸流暢、鳥懂起來,這時優秀同傳譯員的傳譯有可能進入一種揮灑自如的“本能同傳”狀態,(張維為,1999: 2)從而使同聲傳譯在國際會議上以其獨特的魅力大放異彩, 譯員也因此會獲得目的語聽眾的普遍贊譽。
相對于交替傳譯,同聲傳譯在原語聽辨理解和譯語組織發布的速度上對譯員要求更高。同聲傳譯幾乎沒有留給譯員 任何思考的余地,為了能夠迅速地組織和發布譯語,譯員必 須反應敏捷.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譯技巧。然而就實際效果來看,同傳卻難以產出最佳譯語。因為切分句技術的運用往往 導致譯語意義重心的偏移,這時如果譯員不能通過其它技術 手段加以彌補,則很容易導致譯語結構松散、拖沓,缺乏整體 緊湊感。另外,由于譯員緊隨著原語講話進行翻譯,同傳譯文 容易受原語詞匯和句式結構的影響,出現一些“洋涇浜”式的 譯文。同時,由于預測失誤、斷句不當,或是由于譯員在組織、產出譯語時的猶豫、等待、更正、補充等行為,同傳的譯語發 布會常常出現錯誤、停頓、空白、遺漏或重復。因此總的說來, 同聲傳譯的譯文不如交替傳譯譯文那么通順、流暢、簡潔、富 有邏輯性;而且同傳譯語的質量也不太穩定,同一篇講話的 不同部分會因為原語講話的語速變化、涵載信息量的密集程 度、內容的陌生與否、以及是否涉及較多的數字等原因,其譯 語的質量可能有相當大的差別。
6.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譯語質量的評判
交替傳譯時,譯員的工作質量可以即刻得到檢驗,譯員 職業能力的高下一目了然。因為在目的語聽眾群中,包括講話人、會議組織者和大會服務保障人員在內,總有一定數量 的聽眾既懂來源語又懂目的語。由于他們剛剛聽完原語講 話.因此譯員一開口講話,他們就能立刻判斷出其譯語質量的優劣。
同聲傳譯時由于譯語受眾接收同傳譯文需要戴上耳機并選擇頻道,因而無法聽到原語講話的內容。而原語講話人和精通雙語的聽眾又不會去聽同聲傳譯譯文(即使他們想這么做,由于雙語語音符號的相互掩蓋、干擾,他們也做不到), 這樣,譯語受眾只能判斷出譯文是否通順、流暢和傳遞著信息,至于這些信息是譯員的即興自我發揮還是忠實完整的翻譯,他們并不知道,也就不能對譯員的傳譯質量作出迅速、公正的判斷。因此,同傳譯員中能夠基本做到邊聽邊說,但卻聽 得不透、不全,說得不準、不好的譯員要比交傳譯員更容易充 當不被識破的“南郭先生”。由于同聲傳譯的高難度、高要求, 導致合格同聲傳譯譯員數量不足,而當今社會對同聲傳譯服 務的需求又旺盛不衰,這樣,一些缺乏資質的譯員總能找到用“武”之地。
7.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工作方式及其影響
(1)交、同傳的工作方式對會議進程的影響
交替傳譯與自然狀態下人們的口語發布有很大區別,它需要額外占用會議時間,顯著延長會議、會談的進程,進而影 響聽眾情緒和會議氣氛,導致會議進程沉悶、拘謹、刻板。因此,這種口譯方式不便在使用兩種以上工作語言的場合采用。
與交替傳譯相比,同聲傳譯可顯著加快會議進程,因此深受會議組織者的青睞。會議同傳譯員的譯語發布與原語講 話在目的語聽眾看來幾乎是同步進行的,此時譯員扮演著類似于電影配音演員的角色。這種比較自然、足能以假亂真的 行為令聽眾們驚訝不已,嘖嘖稱奇。聽眾驚羨的目光和熱情的褒獎容易激發起譯員的職業自豪感,促使他們更加專注地 投入工作。采用同聲傳譯,尤其是采用會議同傳的活動規模一般都很大,氣氛莊重、嚴肅,譯員們工作時端坐在同傳箱里,這使他們看起來更專業、更象職業譯員。
(2) 交、同傳的工作方式對譯員副語言信息把握的影響
交替傳譯對場地和設備等方面的要求不象同聲傳譯那么高,一次活動的交替傳譯往往由一位譯員獨立完成,譯員 有時需要對著話筒說話,有時卻只要備有記錄的紙筆就能完 成工作。譯員近距離地直接面對著他的聽眾,便于他與講話 人和聽眾之間的即時交流,使他更好地感受工作現場的副語言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提高譯語質量。
同聲傳譯是一種在強大現場壓力下譯員注意力需高度集中的工作方式,它在普通聽眾的眼里異常神奇,但卻使譯員們疲憊不堪。因此,為了保證同傳的質量,同傳譯員一般2 至3人為一個工作小組,以接力的方式輪流擔任二十至三十分鐘左右的口譯,以利于譯員盡快恢復體力。(Frishbeig, 1994:164 — 165)擔任同聲傳譯尤其是會議同傳的譯員必須端坐在封閉的同傳箱里,透過玻璃跟蹤原語發言、關注會議 的進展狀況。譯員通過耳機接收原語講話:他對著話筒講話, 其講話又通過電子傳輸線路、耳機及波段選擇器轉達給聽眾。同傳的這種工作方式便于譯員間的互助合作,但卻妨礙了譯員同講話人和譯語聽眾間的直接交流,不利于譯員對現 場副語言信息的把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同傳的質量。
8.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技術要求
巴黎釋意學派主張:翻譯活動必須擺脫原語語言形式的 影響,以完整地傳遞原語信息為目的。(瑪麗亞娜•勒德雷爾,2001 : 11 一 12)交替傳譯是同聲傳譯的基礎,交傳技術綜合了口譯工作中最為核心的技術,這些技術反映著譯員在雙語傳譯活動中最為基本的智力運作方式和譯員的思維素質和天陚。職業同傳譯員大多先經過交傳訓練,能夠勝任交傳工作。但交傳譯員卻未必是一名合格的同傳譯員,因為同傳要求譯員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譯技術,擁有更加敏捷的原語聽辨 ,解能力和更快速的譯語組織表達能力,能對譯語實施有效聽。交、同傳相通的技術主要包括:譯前準備技術、原語聽辨理解與記憶技術、代碼轉譯技術、筆記技術、數字翻譯技術、語音控制技術、譯語組織技術、視譯技術、應對策略等。 (鮑剛,1998:2沈一296;仲偉合,2001:31—32)
值得注意的是:1)筆記技術在同傳中并非如交傳時自始至終全程使用,而且同傳時譯員使用筆記的目的多是為了 幫助正在傳譯的同伴,并非都為自己所用。2)盡管交替傳 譯、同聲傳譯都涉及到代碼轉譯技術,但是由于同傳時譯員 總是在意義未明的情況下開始口譯,其代碼轉譯的對象不僅 僅包括數字、術語和專有各詞,而且還包括部分一般性的無 法迅速進行具體語境下的意義轉換的原語詞匯甚至短句等。 譯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譯語出現大量空白造成冷場. 而不是將轉換后的代碼等值確定為譯語的最終表述形式。
由于交、同傳實施的方式不同.兩者又各有其獨特的口譯技術。交傳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是筆記技術,這是我們在譯 員的口譯實踐中能觀察到的交傳的一個顯著特點。同傳除了需要運用與交傳相通的以上技術之外,它獨特的也是其最重 要的技術還包括:雙耳分聽(并有主導耳的強化)技術、原語 信息預測技術、切分句技術、試譯技術,譯語組織與修正技術、與同傳小組內成員間的合作技術(如數字記錄、術語查 檢、譯員輪換交接等)、同傳設備使用技術等.其中最核心的 是雙耳分聽和切分句技術。(Moser-Mercer,1997:133 — 147; 鮑剛,1998:264 —296;張維為,1999:47 —113)
9.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對口譯員的素質要求
口譯的時間要求非常嚴格。交傳時原語講話一停,譯員就必須立即開始傳譯,同傳譯員更得在原語講話開始后僅僅 幾秒鐘的瞬間等待后,立即發布譯語。口譯時譯員在強大的現場壓力下“臨危不懼”的心理素質、譯員大腦進行邊聽邊記 或邊聽邊說的傳譯活動時對所需調動的各種心智活動的快速協調能力、譯員的原語聽辨能力、目的語表達水平、專業素養、百科知識儲備、譯員情急生智時的靈感和智慧、譯員的個人性格和多種才華等都能在他傳譯的過程中得到最全面、最充分的檢驗,譯員職業能力的高下也能即刻見出分曉。
但是由于同聲傳譯對時間的要求更高,譯員需要同時處理更多更緊迫的多重任務,同傳譯員需要有比交傳譯員更高 的職業素養。與交傳譯員相比,同傳譯員需要擁有更加敏捷 的反應能力.他必須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譯技巧,具有對原語 信息更快的聽辨、處理能力和更加迅速的譯語搜覓、組織、表 達能力。同聲傳譯是口譯的最高境界,因而口譯從業隊伍中 能夠勝任同聲傳譯工作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結語
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是兩種既相似又各有其鮮明特點和優勢的口譯工作方式。對這兩種口譯形式的比較研究,可以促進口譯理論的發展,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兩者的運作機制,以及它們各自所涉及的種種因素對其工作程序的影響。 探索和弄清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相似和差異,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口譯、掌握口譯、教授口譯。
來源:網絡;上海科技翻譯;作者:張吉良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傳翻譯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