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問您需要哪種語言的翻譯?”
身為世界銀行簽約譯員、擔任過多次大型國際會議交互傳譯的葉協進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每逢大型會議之前,同聲傳譯員和交互傳譯員都要進行相關背景知識的學習和準備。但是,有些會議出于保密考慮,有時譯員拿到相關文件時,距離正式上場翻譯只有15分鐘了。再優秀的譯員,在現場遇到生詞、出現“卡殼”等情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
9月3日,G20新聞中心舉行發布會,同聲傳譯室里的譯員正在工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葉協進從事翻譯工作已經超過20年,作為一個“老譯員”,他也關注了歷屆G20峰會,他最大的感受是,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語言“越來越接近”。“以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責任’這樣的表述比較常見;但現在,尤其是近幾年的G20峰會,這樣的表述越來越少,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有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話題。”葉協進說,在國際會議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自說自話的現象也越來越少了,類似本屆G20峰會主題中“創新、活力、聯動、包容”這樣的話題,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折射到語言上,老譯員的感受是最直接的。
王杰是平臺的老撾語種譯員。在B20會議開幕后幾個小時,她接到了第一個電話,用戶是一位來杭州旅游的老撾游客,希望她幫忙告訴出租車司機他想去西湖。王杰在老撾生活多年、長期擔任翻譯工作,她說,能參與到這樣高規格的會議服務工作中,她感到很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
本報杭州9月3日電
96020相當于建立了一個三方通話的翻譯平臺,全面連通杭州市的政府公共服務及會務服務。在杭州的外國友人如遇到困難,只要會英、日、韓、德、俄、法、西、印尼、葡、阿、意、土、老和泰語等14種語言中的一種,就可以撥打110、120、114、119等公共服務熱線。
據了解,在G20會場、媒體中心以及市區的一些賓館,都設置有即時翻譯的雙手柄電話。目前平臺平均一天接到200多通電話,峰值超過300通。預計G20峰會結束后兩天將會迎接新的高峰。峰會結束后,該平臺將繼續保留一些常用語種。這成為杭州打造國際化智慧城市的舉措之一。
平臺運營團隊負責人劉曉磊介紹稱,目前平臺有200多名譯員和十幾位專家。不少譯員有長期的海外生活背景,對當地文化較為了解。專家則是退休的外交人員等,他們的經驗有助于在發生突發緊急情況時提出解決辦法。
不過,徐一丹卻遇到過讓她一時搞不定的第三種情形。昨天,一位出租車司機撥通電話,希望讓她幫忙和泰國乘客溝通。但司機師傅的杭州口音很重,這讓四川人徐一丹也不會翻譯了。她只好請平臺上隨時待命的“杭州通”同事幫忙解決了難題。
在傳統印象中,同聲傳譯和交互傳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但這些天在杭州,撥打96020,便可以獲得14種語言的即時翻譯服務。這是G20峰會舉辦17年來,主辦城市首次大規模啟用遠程口譯服務。這項服務從8月10日開通,將運行到9月10日。
和老撾語一樣屬于小語種的泰語譯員徐一丹,平均一天會接到10多通電話。這些電話來自兩種群體。一種是醫院、公安等公共機構,當他們遇到外賓的時候,會撥打平臺電話進行溝通。另一種則是游客等個體,希望平臺譯員幫忙把他們的需要翻譯成中文。
對老百姓來說,會務翻譯則顯得更為神秘一些。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傳翻譯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