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外語院校應認清時代賦予的使命,利用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積極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發揮思想庫、智囊團和人才庫的作用。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意義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哲學社會科學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抓住“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關注中國”的兩個基本特點,以開放促發展,不僅傳承了中國的學術傳統,并開始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對話,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實施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對于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推動優秀人才走向世界,進一步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進國際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等外語院校是“走出去”戰略實施的主力軍中的核心
語言教育是基礎、文化交流是途徑、傳媒宣傳是手段、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核心,這是世界主要國家向外傳播自己的文化和觀念的基本經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中學術承載著服務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大使命,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學科齊全,從事教學科研的人數占全國的85%以上。高等外語院校作為多種語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匯處,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文化傳播以及對外合作和交流的主陣地之一。實施“走出去”戰略,高等外語院校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優勢,特別是與非通用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更顯得得天獨厚。
因此,實施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高校是主力軍,外語院校是主力軍中的核心。高等外語院校責無旁貸地要充分發揮其在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中的優勢,擔當起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創新的歷史使命,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高等外語院校的雙重使命與重要任務
高等外語院校發展時必須直面未來的戰略需求,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積極承擔“把世界介紹給中國”和“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雙重使命,為建設好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和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作出更多的貢獻。
(一)提升全體國民的外語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一個開放的、發展的中國需要大批具有外語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民。語言教育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業,我們應該作出科學規劃。如通過制定國民外語水平計劃,科學合理地規劃大中小學外語教育的有序銜接,平衡各外語專業布點與所在省份區位優勢的協調發展,加強對公職人員、企業人員的崗位外語培訓,強化跨文化學習和文化研究,建設一批關于外國文化、經濟、政治概況以及體現跨文化交流的重點研究課程等,以提高國民的外語素質和國際視野。此外,要結合所在區域的地緣經濟和政治發展優勢,制定高水平外語人才培養規劃,培養關鍵語言的同聲傳譯、經典著作翻譯以及國際機構管理人員等高水平外語人才,增強此類人員向國際機構、跨國企業的輸送。
(二)推動“走出去”戰略中有關理論研究的繁榮和創新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認識到,西方理論無助于真正解決中國問題,當代中國學術需要的是更為中國化的本土經驗和理論來給予解答,從而實現創新自身理論、凝聚社會共識、贏得國際社會認同。有鑒于此,高等外語院校必須用戰略的眼光來培育和發展語言學科和其他學科研究的組織方式,強化問題意識,加強與“中國崛起”和“中國轉型”兩個背景聯系比較密切的語言學、經濟學、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宗教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的應用性研究和跨學科整合研究,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發展,作出自身的貢獻。
(三)建立完備的翻譯人才培養、研究和出版體系,提升當代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語言文字是阻礙中國學術產生全球影響的制約性因素。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為國內一流學者成果的譯介建立國外發表平臺的通道。二是加強與國際期刊的學術交流,并積極推動國內期刊的國際化,逐步轉變國際學術期刊的控制權威和議程設定。為此,建議著力打造高等外語院校的“三個一”工程,即重點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翻譯團隊,培養造就一批造詣高深的翻譯名家,產出一批高水平外語出版物,為優秀研究成果“走出去”起到示范作用,提供有益的經驗。此外,我們內地的翻譯、研究、出版體系,還可以聯合臺灣、香港地區及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圈的優秀外語人才,翻譯和出版可以互相搭車借力,在提高翻譯質量的同時又降低出版成本。
(四)積極探索國際合作研究培育模式和途徑,打造“中國經驗”和“世界眼光”
高等外語院校擁有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天然優勢,通過整合國際交流和科研管理資源,密切結合和創新國際交流與科研管理體制,有利于實現“學術研究國際化”和形成“國際話語權”。在新的時代使命下,需要我們積極轉變科研管理和國際交流管理的觀念,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首先,要聯合建立國際學術網絡聯系機制。以建設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科研機構為核心,努力推動與國外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依托孔子學院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面向海外學者設立中國問題研究專項,推進中國學研究。加強與境外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全球性、區域性科研合作,積極與國際主流學術組織建立工作聯系。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積極參加國際研究機構的工作,增強中國學者在國外主流學術刊物、學術機構中的話語權。其次,要善于發現交流與科研管理工作的交叉結合點(如國際合作研究、英文期刊等),在充分利用國際交流管理組織優勢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遴選出一批具有重大研究價值和學術影響的課題,吸收國外學者參加研究。再次,要增強高等外語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門的“大局意識”和“全球意識”。通過派出科研管理人員到國外學習交流、培訓等,強化“研究為先”的意識,加強“交流”與“研究”兩方面的工作能力建設。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傳翻譯公司 版權所有